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91期
国医大家董建华医论(六)——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看法
作者:姜杨等
全国开展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工作已有十余年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已成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胃癌癌前病变专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发挥中医药特长对此展开攻关,寻找突破口,已势在必行。下面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谈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01发挥中医药特长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工作的突破口
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在改善患者复杂的病情、减轻或消除患者繁多的症状方面,与西药相比还是有一定长处和优势的。近十余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胃镜的普遍使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病更具有针对性,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工作日益为人们所重视。通过临床长期治疗观察,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是肯定的,萎缩性胃炎并非不治之症。我们曾在“七五"期间,运用甘平养胃等系列中药汤剂、冲剂对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见肠化、异型增生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近期疗效,其中临床症状改善率达98.78%,主症痊愈率为65.45%,癌前病变征象改善率为95.76%,消失率达52.12%。各级期刊杂志上发表的众多有关报道,也说明了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疗效,这给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但是,研究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萎缩性胃炎中的部分病例有癌变的可能,如何针对癌前期病变进行中医药攻关,全国各地关于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繁多杂乱,治法用药差异较大,诊疗标准各有不同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研究工作的进展。我认为,只有在遵循科学性(包括动物实验)的前提下,坚持从临床实际出发,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总结这十余年来规律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坚持一个原则、两个重点地深入研究下去,方能早日找到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突破口。这“一个原则"就是发挥中医药特长,“两个重点"就是病因病机研究与治法方药研究同时并举,归纳到一点,就是抓住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施治规律。
02抓住辨证施治规律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的基础
这些年来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在对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上,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复杂,但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烟酒热*、忧思恼怒、劳倦过度等。而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虚,重在脾胃气(阳)虚、阴虚;实,主要是气滞、血瘀、湿阻等。病变以脾胃为中心,可影响到肝肾。
我对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及临床治疗用药,着重于“降”、“滞”、“通”三个字,即生理特点重在“降”字,病理特点突出“滞”字,而治疗用药着眼“通”字。下面结合临床实践体会从理论认识和临床治验两个方面谈谈。
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症状,当首推上腹胃脘部痞满饱胀,兼有胃脘疼痛及嗳气、恶心、纳呆等消化不良症状。但也有一些病人以胃脘疼痛为主或胃脘痛胀并见,这大概跟西医诊断所讲的合并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变有关。因此,萎缩性胃炎多属古代医籍中的“痞"”、“痞膈”、“心下痞”、“痞滞”等范畴,结合主症特点及病位所在,称之“胃痞"更为恰当。
萎缩性胃炎患者之痞满多表现为胃脘饱胀,纳谷不馨,而食后或进食肥甘则胃胀加重。《灵枢·平人绝谷》指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可见胃为水谷之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表现。胃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出现《灵枢·胀论》中描述的“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可见萎缩性胃炎痞满饱胀之机理亦乃胃失通降之故也。那么,食后胃胀或进肥则胃胀加重如何解释?这是由于萎缩性胃炎病生于胃,而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故胃病往往及脾。胃气不降的同时,又影响并阻碍了脾土的运化。而且,萎缩性胃炎乃慢性胃病,饮食、情志、劳倦等诸因伤胃,日久迁延,气滞、血瘀、热蕴、湿阻等邪酿生且损伤中气,耗损阴津,导致脾胃虚弱,故胃痞者有虚实之分,如《景岳全书》所云:"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就是虚实夹杂,既有脾气虚弱、胃阴不足"虚"的一面,又有气滞、湿热、血瘀"实"的一面。
正由于上述病因病机上的复杂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辨证存在一定的难度,可以说是因医者而异,较为复杂,这其中临床实践经验是相当重要的。我的体会,从主症结合舌诊着手是其要点,即从痞胀特点、疼痛性质、食欲情况、嘈杂与否、大便干溏及舌质舌苔辨别证型。一般临床常见的证型主要有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胃阴不足、脾胃虚弱等,往往虚实夹杂互见。各种证型在痞胀、疼痛、食欲等主症上均有一定的特点,不难鉴别,这里无须赘言。我要强调的是舌诊,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胃病察舌,“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气之所熏蒸”。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施治,舌诊尤其重要。特别是当症状不典型时,舌诊的作用更显得突出。一般而言,舌红少苔者多为胃阴不足;阴伤甚者,常见舌光红或起裂;气阴两衰者,舌淡红少苔;舌红,苔*或*腻者,肝郁化火,气火犯胃;苔垢腻或*或白或*白相兼,多湿浊中阻;舌紫或边有瘀斑,多为瘀血阻滞;苔白舌胖者,多为虚寒。从临床观察看,北方患者,中青年患者多湿阻而见腻苔,或薄或厚或白或*;而南方患者、老年患者则多阴伤气弱,每见苔少、中裂。再者,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诊表现的一个特点就是舌质偏暗,或淡红而暗,或淡胖而暗,更多的是舌质暗红。这可能由于萎缩性胃炎病程绵长、影响气血运行,反映于舌所致。
气血的概念在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分析中显得尤为重要。中焦脾胃之升降乃全身气机的枢纽,同时又是血液的生化之源。而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胃内气血状况,直接影响着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决定着胃的强盛衰弱。胃内气血功能一旦发生了障碍,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病变,如胃气阻滞、胃气不降、不降反升、胃络不畅、胃络瘀阻等等。这里要强调的是,胃内气血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是由生理上气血之间密切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而血运如何,每因胃之通降功能障碍的程度而改变。无论是气滞、湿阻、郁热还是气虚、阴虚,均可通过导致胃腑通降失常而影响胃络血液运行,或径使血络瘀阻而致胃腑通降失常益甚。
基于上述认识,我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上突出两个特点。第一,重视治胃,既“脾胃分治"又“脾胃合治"。所谓“脾胃分治”,乃受叶桂的启发。叶桂说:“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书立说,竟将脾胃总论(总论:总括、汇集一起讨论之意),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受他的影响,我比较重视胃病病机、治法、方药特点及其重要作用。临床治疗上,每因通降胃气而使患者症状减轻,食欲改善,从而亦可变“虚不受补”为“虚能受补"而合入补益之品。所谓“脾胃合治",是针对“分治"而言。治疗胃病不是单单治胃,走向极端,而应开胃而醒脾,悦胃而扶脾,从胃及脾,虚实标本,辨之准确,用药恰当。第二,重视调理气血,以气血为线贯穿各种治法。萎缩性胃炎辨证或为湿浊中阻,或寒或热,或虚或实,在运用正治法(如疏肝、清热、化湿、养阴、益气等)的同时,结合调理气血,两者并不矛盾,只是孰多孰少而已,从而使湿化热清寒去而胃气通降,血络运行如常。必须注意的是,在活血化瘀药物的运用上应针对不同的证情有层次地运用和血、活血、逐瘀等药物,对脾胃虚弱患者亦应适当、适量。
我常用的治法及药物分两类,一是祛实为主,一是补虚为主。运用时视患者具体病情或一法为主,或多法联用,或调气以和血、或调血以和气,或和血以养阴,或补气以温中。但总不外乎以调理气血为中心,以恢复胃腑通降功能为要旨。具体常用治法有以下七方面。①理气和胃法:适用于胃气阻滞之证。方选加味香苏饮,常用药物有苏梗、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②清热化湿法:适用于湿热中阻之证。热偏甚者,用加味左金丸或*芩滑石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川*连、吴茱萸、*芩、栀子、滑石、荷叶梗、厚朴等。湿偏盛者,以藿朴夏苓汤加减,常用药物有藿香、佩兰、厚朴、清半夏、茯苓、滑石、通草等。③疏肝解郁法: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证。用金铃子散加减,常用药物有金铃子、延胡索、香附、柴胡、陈皮、枳壳、大腹皮等。活血理气法:适用于血瘀阻络之证。用失笑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常用药物有炒五灵脂、生蒲*、金铃子、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香附等。⑤养阴益胃法:适用于胃阴不足之证。用加减益胃汤,常用药物有北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甘草、乌梅、丹参、香附等。⑥甘平养胃法:适用于气阴两虚之证。用四君子汤加味,常用药物有太子参、白术、茯苓、百合、乌药、当归、白芍、甘草等。⑦补气温中法: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证。用*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物有*芪、桂枝、白芍、炙甘草、良姜、大枣、金铃子、元胡、陈皮等。此外,我在对症治疗上,有一些习惯用药,如导滞通便用全瓜蒌、莱菔子或酒*等;消导助运,用鸡金散(鸡内金、木香、砂仁等)、焦三仙等;治脾虚便溏,用土炒白术、炒扁豆等;胃寒作痛,常用良姜、荜澄茄等。这些方法与主法主方配合,常获良效。
03
综合施治是全面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的有效途径
萎缩性胃炎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而人到中年以后,往往精血渐亏,脏腑功能渐弱,但社会及家庭的事务及负担仍很繁重,因此,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应从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考虑,综合治疗,才是全面提高疗效的正确而有效的途径。首先,心理治疗非常重要。由于极少数的萎缩性胃炎可能癌变,加上一些医护人员过分渲染,使一些病人一旦查出患有萎缩性胃炎,或伴见肠化、不典型增生病变后,情绪非常紧张,顾虑重重,精神不振,食欲更差,以致逐渐消瘦,体质垮了下来。《灵枢·师传》指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可见医者说理开导式的心理治疗是何等重要。因此,临床上医者应重视对患者的思想疏导工作。其二,患者必须注意饮食调理。许多患者大量饮酒,大量吸烟,饮食无规律,形成一种不良习惯,这也是造成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原因。这些对于胃病患者是一定要禁忌的。否则,即使进行正确的治疗,也是事倍功半,病情反复不愈。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很有道理。因此,有萎缩性胃炎的慢性病患者,调理饮食,医者患者合作才能收效显著。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可滥用补药。确有一些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平素体质较差,或因胃病日久渐致体虚,但也不可认为补药治百病,一味漫补、呆补、壅补。古训有“呕吐忌甘”,"虚不受补”之警句,且补阴养血药多滋腻,助阳益气药多温燥,因此,我仍主张治疗该病以通降为法。即使有可补之征,一是要确属虚证还要看其是否受补;二是要补之得法,补中兼通,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以顺其胃腑通降和脾气升运之性;其三,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适当的自我健身运动也是必要的,尤其是老年患者,在工作之余、闲暇之际,练习太极拳、气功导引等,可以调摄精神,疏通经脉,调运气血,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病情好转和康复。
(张元浩整理)
声明
本文摘编自《国医大家董建华医学经验集成》,作者:姜杨等。编辑:吴晓丽。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