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27岁博导,17岁博导又何妨
没有哪部法律规定27岁不能成为博导,更何况,按照属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要求可以破格引进。只要引进的青年才俊能力名副其实,不论年龄多大都是实至名归,别说27岁博导,哪怕是17岁博导又何妨?
近日,一则 27岁女生成浙大教授博导 的新闻备受关注。26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官发布更正信息,声明称,国家 青年千人计划 入选者陆盈盈博士被浙江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之前的页内容有误,致歉。(2月26日中国新闻) 27岁成博导并非新鲜事,早在2004年,27岁的王秀杰成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与王秀杰命运不同的是,浙大这位27岁女生的博导身份,媒体刚一关注,旋即被更正为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的特别研究员。其实,按照传统思维格局和现有舆论生态,27岁成博导引发关注乃至质疑,都属正常的社会反应,无需大惊小怪,没有必要如此敏感。 需知没有哪部法律规定27岁不能成为博导,更何况,按照属国家 青年千人计划 要求可以破格引进。也就说,只要引进的青年才俊能力名副其实,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社会围观,不论年龄多大都是实至名归,别说27岁博导,哪怕是17岁博导又何妨?社会关注 27岁博导 ,不是27岁不能成为博导,而是担心 不拘一格降人才 标准太随意,人为造成人才PK台上的不公平。如果真是这样,不仅背离了国家 青年千人计划 的初衷,也害了国家引进优秀青年人才为今后我国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的良苦用心。 按说,作为其官公布的 博导 ,即便个别信息有误,也不该有这种把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的特聘研究员混同为教授博导的低级错误。如今浙大如此快速、敏感 改口 不仅给社会平添很多想象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关注的不自信,恰恰折射出高校选才思维的僵化。高校是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的摇篮,更懂人才成长规律,27岁成为硕导也好,博导也罢,只要符合条件,年龄不该是问题。以年龄评博导,只会让职称评定陷入论资排辈的怪圈。 且不论浙大这个27岁的女生到底该聘为何种职称,在高校自治空间越来越大的现实背景下,是时候破除这种僵化思维了。遇到人才,应让能力说话,让公平的标准发力,不该视络舆论如洪水猛兽,一关注就心惊胆战、畏畏缩缩,无所适从。这才是高校选才正途。